小编今天整理了一些我可能要出家当和尚了,请问当和尚是什么感觉啊?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本文目录一览:
我可能要出家当和尚了,请问当和尚是什么感觉啊?
从何说起?
本人学生,成都念的书,今年大四要毕业了。
有段时间一直想着以后可以去太湖大学堂什么的,现在看来不现实。仔细权衡,不妨去寺庙留学吧,当个和尚,既可活命,还能修不生不死之性。
我妈妈之前一直担心我去当和尚。说实话,前几年我一直沉醉
哲学,当时真没那想法,还笑话妈妈。现在,对不起。。。
多说几句吧,供潜在的指路人参考。
希望朋友不要费力劝我红尘炼心,佛法在世间等等,人各有志。
生活挫折总是会有,我没啥想不开的事情,相反,是我渐渐想开了才愿意当和尚。
大学看了很多书,或者说三年就只看书了。但本专业书没看过,不后悔,且深感幸运,这是我的选择。
环顾四周,同学们朋友们都在拼命做加法,学很多技能证书,锻炼能力以求出人头地。我这三年,一直看书思考,却一直在做减法。现在毕业了,一无所长,一无是处。但不后悔,且深感幸运。
有段时间以为自己开悟了,也遇到相似体验的朋友,什么三观尽毁,初关重关,干慧定慧啦,煞有介事。现在就只有呵呵。当真你就输了。
不怕大伙笑话,看了那么多书,想了那么多问题,到头来一场空。更加哭笑不得的事情是:年少轻狂,一向瞧不起净土。三年来费了好大力气,闹腾那么辛苦,最后一切归于平淡:一句南无阿弥陀,便是无上深妙禅。
洞山文化夏令营:开启与内心感知关联的生活(导师介绍版)
倘若把我们在人世的活动
用一个关键的字串连起来
那就是 遇见
在洞山夏令营
我们能遇见什么?
也许每个孩子会有自己独特的遇见和发现
但一些遇见是可以预见并料想的
夏令营中
我们会遇见自然
昆虫 动植物 万物之声 活力水源 生机饮食
我们会遇见文化
文字起源 中草药认知 自己动手劳作
诗 书 茶 香 墨 音 画
我们会遇见真正的人
跟随格局广大的人师于各细微处 体悟手眼心的谐调
我们还会遇见各种不可言说的体验
建立起珍惜 感知真诚 友谊 打磨自己的意志力
在一切的遇见中
我们回到自心
以人生万有的机缘来触发与扩展
我们的心灵
缔造一个人类精神成长的良好触发及起源
让遇见发生 让感知发生 让成长发生
洞山有上百种不同的虫鸣鸟叫,你能听得见吗?
之前有位在洞山工作的小伙伴分享,他在这里听到上百种不同的虫鸣鸟叫声,绝不重样。我们都惊叹他何以有如此特异功能,他却害羞地挠挠头说,我现在也听不到了,刚来这里时,电话没信号,又懒得办理,就过了段没有通讯设备的日子。每天晚饭后,我坐在门口,听树林里这群小家伙们叽叽喳喳,夕阳西下,这个时候最热闹,渐渐地我也仿佛成了与会人员,每天定点参加。但是后来办了手机卡,就再也听不到了……
这五年间,每年的七八月,都有上百个孩子来到洞山,被没收了电子设备,手机、电话手表、iPad、游戏机……离开熟悉的面孔,离开熟悉的城市,来山里,过十五天与外界没有联系的生活。同样的“失联”,我不确定,孩子们是否也听到了那么多洞山的声音,但我相信,来到洞山,来到夏令营,每个孩子都天然的形成某种相应的感知,那是自在的呼吸,是舒展的运动,是性向的表达,是做人处事的学习,是安定保佑的力量,最终成为这个夏天,与自己相处最真实的一种仪式,影响他的一生。
从陌生到熟识,从想家的哭泣到离别的泪水,从不知所措到天地任遨游……孩子们经历了快速蜕变,由自然人到社会群居的生活,浓缩在这十五天里。
这一度夏令营之后,他的小伙伴天南海北,甚至有韩国、日本、美国、荷兰的营员,大家都有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生活习惯,但却也能快速熟络起来。
还有几十种课程,短短的十五天,每天都在丰盛之中。从“洒扫应对”的生活教育、“敬业乐群”的人格教育,贯穿中英文经典诵读、中医、武术、宁定自省、户外、美学、自然、音乐、建筑、团队协作等等,中西结合、古今结合、人文和科技结合,个人与团体结合。
每年,孩子们从来到走,都能看到他们身上真实地发生一些身心的点滴变化,家长们也由此倾心认可我们的工作。到底是什么吸引着孩子们来到洞山呢?是丰富精彩的活动?是不惜成本的师资?还是人杰地灵的环境?
我想并不只有这些。夏令营本是洞山最热的时候,家长们原本是有各种不放心的,直到家长们自己也入营了,了解了许多生活细节,不由地感慨,我们的工作早已细到高度境界。
在营的每个孩子都有一个记录表,记录什么呢?每天起床后,检查左右鼻孔通气情况,是否大便,孩子生活教育进展,以及晚间入睡后的各种情况。
夜间老师会巡夜至凌晨三点,调空调风向,统一26度,盖被子,小夜灯等等,还会排查一些特殊问题。从饮食到生活的各个细节投入,才保证了孩子们的健康安全,才能让孩子们真正投入到夏令营中。
南师曾说:教育是牺牲,要把自己的身心完全投入进去,成就别人。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正是因为在南师精神的引导下,洞山全体教师团队,牺牲自我,无私付出、默默影响,才触发激发起我们与孩子们之间那么多感动的瞬间和美好的回忆。
又见洞山,说说今年洞山夏令营
很多家长问,今年夏令营和往年有什么区别?粗看架构形式貌似区别不大,经典课程都还有,经典项目当然是雷打不动,但是经典也有出新的时候,通过不同的内容与形式,孩子们仍然可以窥探到其中的珍宝。以下我们负责任地告诉大家今年的课程更新之处,便于大家更多地了解今年的营期安排。
首先应该让大家了解授课老师的故事与人生。如果有机缘,我们将会一一分享每位老师的故事。
自然音乐课程与带课老师阿水
自然音乐课老师:阿水,云南民间草根唱作人,YABASO乐队主创。曾多次受邀参加国内外艺术展及音乐节。
洞山人都知道,除了《寒山僧踪》,还有一首洞山神曲《哭泣的太阳》便是水哥唱的。水哥出身于云南少数民族,多才多艺,不仅歌唱得好,各种乐器、篆刻、织布……各种擅长……
水哥这半年都隐居洞山,本不想扰他清修,但没想到他既然愿意给孩子们带课,真是天遂人意的良好机缘。于是,今年的营期内,孩子们将有缘接触到这位在清修中的音乐人,他会带孩子们动手制作各种乐器,在大自然里一起玩音乐体会音乐。
洞山满山的竹子也会成为我们的良好的原材料,当孩子们学会了用树叶吹响音声,懂得用木棍打击石头敲击节奏,在阿水的带领下一起感悟自然之声与自然音乐,奏响大自然的林间交响曲,也许一颗爱自然爱音乐的种便同时种在了小小的心灵之中……
冬令营中,有幸请到柯小刚老师给孩子们教写字。跟了柯师的课以后,我们才发现,这哪是只是在教写字啊?分明是中西经典、艺术、哲学、自然、自我的与笔墨间的亲密会面。
2018年夏令营的课程安排中,我们同样写进了柯小刚老师的内容,但不巧他有安排,便向我们推荐了两位他的得意门生。
燕凯、云薇两位老师是一对伉俪。第一次和燕凯老师聊课程时,就聊了好久,最终把课程定位为以雅集形式,让孩子们参与到老师的状态中,一同遨游笔墨世界,听山林风声和夏夜虫鸣,铺纸,研墨,写字,画画画所有能见的、不能见的能思能感的象,写古人法帖中的墨迹和那些虽然已经消逝的身体动作和节奏,那是所有皆是生命的气息。
燕凯
字翕如,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博士,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哲学博士后,
上海海事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讲师、无锡国专学术委员。在夏令营里,燕老师可以开书法入门课,带大家一起写字,大人小孩都可以写。他本身就是一个大孩子。
鹿云薇
字元兮,号懒云居,别署宽敬斋,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毕业,曾研修于中国国家画院霍春阳花鸟高研班。在夏令营里,鹿老师可以教
中国画入门,带大家画梅兰竹菊四君子。
今年的夏令营我们为孩子们邀请到了一位特别的染布老师,将会有特别的教授方式将染布传递给孩子们。
寒山老师现居成都的一个村子里,不喜热闹,一个地方只要人多,他便搬家了。在照片上,他穿着粗布衣裳、留着长发、戴着斗笠,看他走进山雾缭绕的树林里的时候,感觉像在看侯孝贤的电影。
他是苗族人,这辈子就做了两件事: 行走,染布。 在寒山的家乡贵州,那里有最传统古老的染布手艺,他的母亲就是染布的好手,寒山也继承了这项手艺,他觉得用自己手亲手染出一块天赐的布, 是对自然的一种敬畏。
这次他和妻子一同来给孩子们上课,用洞山的植物、落叶等等做染材,将最传统的工艺传递给孩子们。
因为林怀民先生的作品《稻禾》,我们有了将闭营与五年晚会放在山谷稻田的想法。
没想到心有所想必有所应,便有人介绍了一个大建筑师给我们,看了他的建筑风格,与自然相得益彰,相信建成后,一定会是山里最美的舞台。
于是我们的这堂课既是建筑课,又是自然课,孩子们分组分工共同完成一个装置作品,它又具有实用性,于是,我们便于夏令营的最后一晚,与孩子们一起在自己的作品里,又见洞山。
薛亮老师
燕赵自古多豪杰,他是石家庄人氏,城市规划出身,跟随谢英俊先生十几年,三千例有机社区建设实践经验者。
山谷稻田晚会
这夜,我们呈上所有,在夏令营第十四个夜晚,孩子们将置身洞山山谷稻田地里,脚实实在在地踏在洞山的土地上,与天地畅谈。
这是最质朴的天地,又是最难得的天地。
山林、稻田、孩子们、小鸟、青蛙各种山里的小动物一起来聚会。
天上星空很美,我们将营期所学,在这里一一展示,用最美好的方式彼此话别。
对了,忘了介绍将会帮我们编排山林舞蹈的老师。南系如,
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就读,她是南师的重孙女。因缘际会,她也来了。
如此的导师阵容,别忘了我们都曾相约在洞山,今年|2018,我们再度于夏令营中“又见洞山”吧。
我们的夏令营还有许多的经典课程,夏令营以外的时间时间里,我们的老师团队也在积极地推进乡镇人文课程以及经典吟诵公益项目。
我们的目标是,在一百所乡镇学校推广传统文化。将夏令营课程转换为乡镇孩子们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让夏令营一贯沿袭的经典,成为一扇窗,以它去影响更多的孩子、更多的学校。
以下呈上夏令营一贯以来的特色课程导师介绍,让大家更清晰明白十五天之间的丰富内容。
特色课程部分导师介绍
果冻老师
孩子们眼中的孩子王。曾就职于太湖大学堂小学部。教授艺术、户外等课程。曾多次参与组织夏令营、户外体验营等儿童教育活动。擅长手工制作、野营探险、大医精诚、
中文经典导读等课程。
王润城老师
甲骨文慧画创始人,乐活仙谷谷主。从事儿童国学教育工作,将古文字的智慧与识字、
绘画、国学融为一体,创造出甲骨文慧画这门独特的课程,受到孩子们的热烈欢迎,被称为“甲骨文老师”。
曹海峰老师
毕业于
上海中医药大学生
药学专业,后留校就职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博物馆科普部,长期从事中医药科普教育工作。喜植物,痴迷于植物的分类、中药材种植、名贵中药材品质鉴别。
阎霞老师
执业律师,在国有银行及律师事务所从事法律工作13年;2011年初入职南怀瑾先生所创的太湖大学堂后转入国学教育;2014年参与创办传统文化特色小学——成都孔裔国际公学小学部,负责国学吟诵课程及教务管理;2017年常住洞山工作。
santi老师
墨西哥人,连续六期参与洞山夏令营户外团队课程的主要工作。擅长户外课程及西点制作。
李昆鹏老师
连续六期担任洞山夏令营武艺课程总教练。
武当玄武派十五代传人,得玄东道长亲传武当内家功法,又跟随武当太乙五行拳第十八代传人杨群力老师学习。
浙江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如何?
【核心阅读】
冷:区区3人,是浙江大学哲学系今年本科毕业生的总量;
热:2010年,超过6万人报考
中国美术学院,录取率不到3%;今年该校开放网上报名,报考人数约10万,再攀高峰。
招生的天气,有道是东边日出西边雨。这边,艺术专业枝繁叶茂,日暖晴烟,好一派繁华盛景。那厢,哲学专业寒风瑟瑟,秋雨潇潇,更添几丝寒意。
大学专业的冷热温差,在选择日益自由的今天,加速扩大。冷门专业会一直冷下去,还是反冷为热;热门专业能否不减热度,还是虚热难除?冷与热的背后,折射出什么样的社会心态?冷与热的反差,又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出怎样的警示?
【冷】
“虽然只有3个人,却是哲学系的胜利!”浙江大学哲学系系主任董萍教授如是说。
今年,浙江大学5000多名本科毕业生中,出自哲学系的只有3人,仅为往年的1/10。一时间,哲学专业如秋风(微博)中的枯枝,寒意逼人。
消息一出,立即引发议论纷纷。叹息者有之:哲学没有实际用场,已经不吃香了;质问者有之:是不是我们发展得太快,把哲学弄丢了;建议者有之:必须改变哲学身上的“弱势学科”烙印……
哲学,真的深陷困境了吗?
自主选专业,“哲学三巨头”留守
“他们都是志愿研究哲学的学生,没有任何‘被哲学’成分。”董萍介绍说,之前,浙大哲学系每年本科毕业生保持在30人左右,但大部分是因“服从分配”而被调剂到哲学系来的,这样的“拉郎配”往往导致学生不满,教学质量也不佳。
从2007年开始,浙大按人文、社科、理、工、信息、农、医等学部实行大类招生,一年多的通识教育后,人文学院学生可自主选择诸如新闻、历史、哲学等专业方向,其中3名学生申请了哲学系。
当时第一个报名哲学系的惠春寿同学说:“刚进大学时,并没有清晰的专业意向。在通识教育中修读哲学课时,发现自己对哲学很感兴趣,就坚定信念要读哲学。”
“哲学三巨头”从此成为学校论坛里形容他们的专有名词。毕业后,三巨头中,1人保送本校哲学系硕博连读,另2人被保送至其他高校就读哲学系硕士研究生。
“除2007年外,接下来四届的人数保持在10名左右,趋于稳定,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前哲学系的招生现状。”董萍告诉记者,随着大学生择业观日趋功利化,以哲学为代表的人文社科类学科被称为“冷门专业”,学生数量一直有限。
兴趣服从就业,选择哲学不容易
选择理想,还是选择出路?这个问题让很多学生和家长困惑。
“本科出来工作不好找,读完研究生会好点。”浙大哲学系研一学生盛宁说,哲学系学生通常的发展路径是:本科毕业后,继续升学,读研读博,最后进高校当老师,或者考进社科研究单位。
2009年,
浙江工商大学规划建设综合性大学,新建哲学系,成为浙江第二所拥有哲学系的高校。第一批18名学生,多半是被调剂进来的,对自己专业的就业前景,大部分同学并不看好。
浙江工商大学哲学系主任宋道发有些无奈:“哲学系本科生几乎没有直接对口岗位,只能和中文、新闻等专业‘抢饭碗’。”
相比较而言,工科生在就业上的优势更为明显。今年6月初发布的《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0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门类是工学(93.3%),最低的是
法学(86.7%)。毕业半年后,工学毕业生的月收入达2953元,仅次于
经济学。
“现在就业压力这么大,读工科容易找工作。”家住杭州学军中学的李阿姨说,今年夏天填报志愿时,从小热爱哲学的儿子最终“听话”地报考了浙大的工科大类。
兴趣服从就业,学生和家长最终还是把“选票”投给金融、建筑等热门专业。董萍认为,功利主义的泛滥,影响了专业取向,专业的冷热现象愈演愈烈。
找准定位,哲学也能成“热门”
人们真的远离哲学,放弃哲学了吗?事实并非如此。
“真正喜欢的东西才能学得进去,用得出来。”温州籍哲学系学生李丰泽说,虽然家人在经商,但他们并没有强迫自己学习经管专业。而李丰泽恰恰是在研究中国现代哲学人物时,看到了他们身上“经世致用”的特点,激发自己经商的兴趣。
他介绍说,现在温州的很多家庭“富而好礼”,把刚满学龄的儿童送到学者南怀瑾创办的太湖大学堂去接受启蒙教育。
另一个颇有意味的现象是,现在人文学科的许多研究生来自理工科专业,且生源相对充足,这和本科生源形成反差。在思想成熟、意志独立之后,还是会有不少人愿意选择“仰望星空,审视内心”。人文学科和理工学科相辅相成,可以培育出更加优秀和全面的人才。
高校也在努力探索。
南开大学在2009年开始探索哲学系的招生方式,举办哲学夏令营来消除中学生对哲学的认知误区,安排了一系列美学、
逻辑学等深入浅出的讲座,让学生感受哲学智慧,感受哲学之美。
为了鼓励学生按照兴趣选专业,浙大计划进一步推进大类招生教学改革。浙大本科生院执行院长陈劲表示:“学校对文史哲、力学、地理
地质学等专业进行保护,即使只有一个人选仍将开课。”
上海交通大学熊丙奇教授认为:“目前专业冷热两重天的根源是行政治校,很多高校不按教育规律办事。一些热门专业并非能够在就业上真‘热’。一哄而上开设所谓的热门专业,结果千校一面,导致就业结构失衡,或者一味扩大学科建设,导致学生专业能力不过关,使得大批毕业生找不到工作。高校还是应找准自身定位,各有侧重,这样才能把哲学等基础学科建成独一无二的‘热门’。”
【热】
“2010年,计划招生1600人,报考人数却超过6万,录取率不到3%,报名艺考要理性。”谈起近年来愈演愈烈的“艺考热”,中国
美术学院招生办主任李都金教授如此提醒考生。
艺考从2000年左右开始变“火”,在浙江,2007、2008年达到高峰。据了解,目前一些综合性大学的艺术类专业招生规模已经趋于稳定,尽管如此,2011年,浙江省生源艺术类考生人数仍超过3万。
真有这么多人喜欢艺术吗?艺术行业需要这么多毕业生吗?
读艺术,三本分数念一本高校
中国美院的招生人员说起当年火热的招生场景,依然历历在目:早在2004年,美院的考生人数就从往年的1万名左右,蹿升至4万多名。当时招生办工作人员原计划现场报名3天,结果,第一天结束时,所有的报名材料就被一扫而空。
在高校长期从事招生工作的蔡老师道出“玄机”:“兴趣之外,有些考生是把艺术专业考试当作高考跳板,拿着三本分数,来读一本学校。”
据了解,今年
浙江工业大学广播电视艺术类一本分数线431分,普通考生则要581分。很多考生和家长看重的正是分差的“福利”。
王砚盟今年大三,就读于浙江工商大学景观设计专业。回忆当年的艺考经历,他说:“我
英语成绩不好,肯定上不了二本,只能‘半路出家’学
美术,最终考上了一本。”
“也有部分家长和学生觉得设计类专业实用性强,好就业。”浙江工商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王富强说,有名学生一定要读环艺设计,原因是家长听说环艺设计专业的就业率连续三年100%,不愁找不到工作。
此外,当前一些电视选秀节目的热播,包括明星收入的一路走高,促使一些考生做起了明星梦,走上了艺考路。
在浙江工业大学开设播音主持课的彭远方教授表示,“考生之所以热衷于播音、
表演等专业,一是主持人等职业顶着耀眼的光环,光鲜亮丽;二是它不像美术、音乐等纯艺术专业需要深厚的专业基础,‘跳一跳,够得着’。”
找工作,不少艺术专业被亮红牌
对于艺术考生而言,参加各种“速成培训班”已经成为通行法则,“临阵磨枪,不亮也光”。
但是,培训’出来的学生难获高分。我们要培养的是未来的主持人,看重的是潜质,而不是单纯的技巧。”彭远方说,即使考生蒙混过关,但由于基础薄弱,毕业时专业能力上还是很难过关,反而会影响长期发展。
这种盲目报考、学而不精的情况,在其他艺术类专业上也表现明显。据《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
动画专业名列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之一。受调查企业表示,动漫产业人才缺口很大,可动画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在动手能力上往往不能胜任。
《2011大学生就业报告暨2011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10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失业率最高的专业为美术学(15.6%),其次为
音乐学(15%)。这两个“看上去很美”的专业,近年来都供大于求。
“刚开始,我们班每个人都怀着做音乐的理想去找工作,结果四处碰壁。”毕业于杭州一家职业学院音乐系的小张说,找了四五个月工作都没有结果,她只好放弃了音乐梦,到一家公司做
文秘。
由于艺术类专业收费平均比其他专业高一倍,一些院校为了创收盲目扩招,师资等教学资源跟不上,培养过程“偷工减料”,也在另一方面促成了艺术类学生的就业难。
“尤其是地方类、师范类等二类院校,艺术类专业招生过量,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彭远方说。
在艺术类专业大繁荣的表象下,某些艺术科系却表现“冷门”,引发另一种思考。今年中国美院报名设计类考生人数20000多人,而国画系的考生只有100多人。“由于国画、雕刻等传统纯艺术的专业基础要求高、就业方向单一,生源数量和质量逐年下降。如何破解纯艺术的招生困境,是专业的招生困境,是专业艺术院校必须正视的。”
高校网以上就是高校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高校网。更多相关文章关注高校网:
www.hengaoxiao.com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